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前8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占比79.7%,同比上升1.1个百分点;PM2.5(39微克/立方米)、PM10(70微克/立方米)分别同比下降7.1%、4.1%;O3(157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上升1.3%。
其中,8月平均优良天数占比85.3%,同比下降4.1个百分点;PM2.5浓度为24微克/立方米,同比持平;PM10(46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下降2.1%;O3(153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上升7.7%。
就汾渭平原11城而言,今年8月平均优良天数占比48.4%,同比下降13.2个百分点;PM2.5(38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下降5.0%。前8月平均优良天数占比50.8%,同比上升0.6个百分点;PM2.5(59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下降7.8%。
汾渭平原是今年新增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督查区域之一,包括山西省吕梁、晋中、临汾、运城市,河南省洛阳、三门峡市,陕西省西安、咸阳、宝鸡、铜川、渭南市以及杨凌示范区等11城。
引人关注的是,今年前8月,在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,临汾市空气质量最差,排在全国倒数第一。不仅如此,今年前7月和前6月,临汾市空气质量同样位列倒数第一。事实上,去年1-6月临汾市空气质量就在山西全省垫底。
除此之外,今年1-8月,临汾、邢台、唐山市等20城空气质量相对较差(从第169名到第150名),海口、黄山、拉萨市等20城相对较好(从第1名到第20名)。8月唐山、吕梁、晋城市等20城空气质量相对较差,海口、舟山、黄山市等20城相对较好。
经济观察网记者梳理发现,在前8月169城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后十名中,河北4城入围——邢台、唐山、石家庄分列倒数第二至第四,邯郸倒数第七。但8月份后十名中,河北仅有1城。而去年同期74城空气质量后十位排名中,河北却独占六城,包揽空气质量最差五城——邯郸、石家庄、邢台、保定、唐山。
一年时间,河北保定、衡水市退出后十位,其中衡水市在前8月和8月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均退出后20位。
数据显示,今年8月京津冀及周边“2+26”城平均优良天数占比52.7%,同比下降7.2个百分点;PM2.5(35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下降18.6%。1–8月平均优良天数占比47.2%,同比持平;PM2.5(58微克/立方米)同比下降15.9%。
其中,河北省8月PM2.5平均浓度31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22.5%,为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(35微克/立方米),是历史同期最好水平。1-8月河北PM2.5平均浓度54微克/立方米,同比降18.2%。
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对经济观察网说,一些地方在长期粗放发展中,形成了产业结构偏重、能源结构偏黑、产业布局偏乱等问题,这既是影响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的瓶颈,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关口。
在他看来,“近几年,京津冀地区治污成效明显,实际上也在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偏重等难题,风向是对的,只要持之以恒地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予以推动,会达到更大的经济与环境双赢效果。”
然而,山西、陕西所在的汾渭平原空气质量近年来却出现污染问题加重的趋势。山西由去年1-8月空气质量后十位排名的1城(太原排名倒数第六)增至今年3城——临汾、晋城和太原(排名倒数第九);陕西则由去年同期后十位排名的1城西安(倒数第九)增至今年的2城——咸阳(倒数第六)、西安(倒数第十)。
根据生态环境部6月7日印发的《2018-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方案》,从8月20日起,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进入第二阶段,在去年京津冀及周边“2+26”城市基础上,汾渭平原11城也首次开始进行强化督查。
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,截至9月8日,这20天时间,负责汾渭平原11城督查任务的90个督查组共发现涉气环境问题1753个,也就是说,平均每天发现涉气环境问题88个。
其中,8月20日至25日,负责“2+26”城和汾渭平原11城的290个督查组共检查17323个企业,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036个,其中汾渭平原11城市共检查4416个企业,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598个,占全部问题数的57.7%。
从督查情况看,汾渭平原的涉气环境问题呈现出问题突出、类型多样的特征,主要存在“散乱污”企业整治不彻底、应淘汰的燃煤锅炉未拆除、工业企业未安装污染防治设施、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突出问题。